常用的戰略有以下幾種:
1. “善意忽視”戰略
這種戰略也可以稱為“無戰略”,一般適用于一個企業成立的初級階段,其主要特點為:
(1) 隨機申請專利,確保一個無關緊要的數量;
(2) 希望碰運氣,即想當然認為如果需要某項專利時,只要花錢就會獲得許可;
2. 防守型戰略——活著并且也讓別人活著
這種戰略是一種防守型戰略,在現在的中國企業中比較普遍,其主要特點為:
(1) 防守性。知道需要申請專利,但申請下來之后卻將其束之高閣,甚少考慮申請專利的用途;
(2) 無特定的針對領域。例如對于某些綜合性的公司來說,申請專利時并不特別區分哪些是優勢產品、主要產品、次要產品和輔助產品等,面對公司多元化的經營業務,這樣無針對性的申請專利所花費用并不能用在刀刃上;
(3) 沒有明確的法律針對性。這主要從競爭對手的角度來理解,對于同類的市場競爭者,企業建立自身的知識產權戰略的法律目的不明確,即是禁止其他競爭者模仿自己的產品還是禁止競爭者生產自己的產品;
(4) 對競爭對手有威懾作用,在面對侵權糾紛時會更主動,但卻不會使公司的投資收益最大化;
3. 自由經營戰略——防御與進攻相結合
這種戰略的特點為:
(1) 防御與進攻同時具備。這種戰略兼具適時主動出擊及自我保護功能,多適用于傳統工業和IT行業,如GE與西門子之間的專利交叉許可;
(2) 具有保障從他人處獲得專利許可的功能、可以針對他人的產品提出主張并增加本企業的收益;
4. 排他戰略
這種戰略具有很強的進攻性,主動對自己的產品提出主張,目的就是保證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確立市場競爭地位與價格,這種戰略主要適用于現代高科技產品公司和制藥公司。例如,蘋果與三星之間的知識產權糾紛就充分說明了這一戰略。
以上這幾種戰略在實踐中都是混合使用的,企業在選擇建立何種知識產權戰略的時候,往往會考慮很多的因素,比如企業發展的目標、現有產品的狀況、科技動態、行業規則、訴訟意愿、市場動態、全球化因素及競爭對手的情況等等,企業的側重點不同,可能會影響知識產權戰略的選擇。
那么戰略性知識產權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怎樣的呢
一般在美國公司,公司的副總裁及知識產權法律顧問主要負責知識產權戰略的制定及如何在實際管理中應用,目前公司的知識產權管理是動態的,即先用知識產權的方法來確定公司在哪些領域會有優勢并有發展的空間,找到潛在的發展空間,進行投機收益的考量。確立公司知識產權管理的基本框架需要如下的程序:
首先、確立公司知識產權管理的基本目標;
其次、依靠企業構建的知識產權管理戰略作為公司管理依據之一;
第三、在目標確立的基礎上構建知識產權管理結構,主要包括知識產權申請管理;了解同行業市場信息、進行市場分析等的信息管理;公司何時被許可使用某種知識產權、何時給他人許可、何時交叉許可等的合同管理;爭議解決管理;品牌管理及人才管理。
知識產權管理方法及對現有知識產權管理的“健康檢查”
1. 知識產權管理類似公司管理,即需要制定管理戰略、需要進行市場分析、風險預測等等;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同其他業務部門的管理也相類似,需要明確管理目標、制定管理計劃、編制管理預算、對其進行測評,包括核算建立部門的成本及能為公司帶來多少利潤等。
2. 在對企業進行知識產權法律服務時,需要對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進行“健康檢查”,即需要明確如下問題:
(1) 企業目前面臨的全球競爭環境是什么?
(2) 過去3年里,同行業的競爭對手做了什么?企業自身對競爭對手做了什么?
這主要包括企業自身及競爭對手申請專利的數量、技術的變革情況、企業間的訴訟情況及企業之間是否有兼并的可能性。
(3) 競爭對手將來可能會采取何種攻擊方式?企業將會采取何種計劃繞過攻擊?
綜上所述,知識產權管理必須是一種戰略性的管理,而這種戰略性管理的效果則主要體現在企業的效益上,例如IBM、GE等都是通過建立有效的知識產權管理戰略而使企業獲益,同時,我們也從宏觀上了解了如何通過知識產權管理的措施來防范知識產權管理的風險。
大公司都怕專利出問題,創業的你更別小瞧專利,更多專利問題歡迎咨詢快法務知產顧問,讓你平穩創業無憂。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