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跨境電商稅改變成長篇“連續劇”,公眾對漸進的劇情已經感到疲勞,隨著“稅改新政一年過渡期”逐漸被確認,跨境電商稅改的這幕大戲有望迎來新一波高潮。
對于行業而言,“一年過渡期”不僅僅意味著政策轉好的可能性,也意味著行業洗牌的進一步加速。重要的是,“一年過渡期”并未否定跨境電商的職責變化,跨境電商將作為一般進口貿易的補充和互動長期存在,而誰能理解和吃透這一變化也決定了跨境電商行業未來的格局發展。
最大的利好因素無疑是“正面清單”補充說明的模糊化
對于跨境電商行業而言,“正面清單”及補充說明中的注冊機制,無疑從貨源和時效性上否定了跨境電商的存在價值。再加上稅改后的成本增加,這無疑從根本上限制了跨境電商的發展空間,無論是保稅進口模式還是海外直郵模式都不能改變這個結局。這個結果對于國家而言也是輸局,不僅否定了這2年來的市場努力,也逼走了海關及保稅區稅收和國內產業升級的機會。
很難想象“稅改”僅僅是因為倉促而變得如此不得人心,也很難想象跨境電商行業第一次如此團結一致地積極為取消“正面清單”而奔走,更很難想象政府和企業第一次如此同心協力的積極溝通和解決問題,這無疑是這次“一年過渡期”前后最具亮點的劇情。
稅改給跨境電商行業帶來的改變
但言歸正傳,稅改“一年過渡期”并未否定稅改帶給跨境電商行業的根本性改變。在行業看來,稅改帶給跨境電商行業的改變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明確了跨境電商行業的性質,具體來說就是稅改確立了跨境電商行業的貨物貿易性質。這并不是跨境電商行業最理想的發展,更低稅負的服務貿易才是跨境電商行業最想要的結果。
貨物貿易性質的定性,無疑將跨境電商行業和一般進口貿易放在了同一個水平線上競爭。相對于一般進口貿易數萬億的規模,2015年跨境電商行業200億的銷售額是如此的弱小,因此出現稅改這樣的不平等結局也在所難免。
稅改對于跨境電商行業有多么不平等,具體體現在征稅的稅基上。稅基指的是計稅時的基礎值,一般進口貿易以進關價格計算,相當于企業的成本價(包含運進國內的物流成本)。而跨境電商以銷售價格計算,這其中囊括了進口成本、企業利潤、運到消費者端的物流成本,即使這部分按一般進口貿易的七折稅率來征收,行業估算跨境電商仍將比一般進口貿易多承擔40%以上的稅負。

圖:跨境電商與一般進口貿易的稅負比較
第二,要求跨境電商行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具體來說就是通過豐富的SKU和高效率的商品引進來,倒逼一般進口貿易實現供給側改革。
跨境商品之所以受到消費者的親睞,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對市場的高效率反應,國外品牌通常在一年的時間內就可以針對消費者的需求開發出多代的商品。而一般貿易進口尤其是被重點關注的配方奶粉、保健品和化妝品等行業由于注冊機制,不僅耗資巨大,而且通常需要一至兩年的時間,導致國內的消費者無法與世界同步享受到好的產品與體驗。解決這個供需矛盾就是跨境電商被政府和市場寄予的最大期望,這也是各方的共識。
因此,就可以理解“正面清單”出臺后為什么行業和各方的反應會如此激烈。
在45天內,我們第一次看到全國各大保稅區及海關質檢等部門對一項新政模糊對待,我們也第一次看到了原本如同死敵的各大跨境電商平臺如何團結一致與政府各部門積極溝通,或獻言獻策,或成立各式各樣的協會共同進退。大家的觀點很一致:跨境電商可以接受稅改帶來的成本增加,但是絕不接受帶著沉重的腳鐐跳舞。終于,大家的努力迎來較好的結果,“延期一周年”如同死緩,帶給跨境電商行業更多的希望。
那么“延期一周年”后,跨境電商行業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嗎?
當然不是!常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對于跨境電商行業而言,如何在政策限定的圈子內跳出最精彩的舞蹈贏得滿堂彩依舊是一件很考驗功力的課題,這里面有諸多難點:
難點一,如何處理行業內部的競爭。在“稅改白名單”前,跨境電商平臺們還能攜手一戰,但在僅剩的一年時間內,他們之間還能處理好彼此的關系,為行業爭取到更大的空間么?目前,跨境電商行業內已經存在保稅進口與海外直郵的競爭,存在自營模式和平臺模式的競爭,存在巨頭與創業企業的競爭,在人為限定的一年時間里,這些競爭還會被發酵到什么樣一個地步?
好在這些競爭的強弱關系都比較明顯。以保稅進口和海外直郵的對比為例,其受到的監管完全一致,在稅改未明確的情況下,海外直郵在輕資產方面有著不小的優勢,但只要明確了需求,保稅進口在成本和物流體驗方面的優勢幾乎是不可撼動的,這也是包括天貓、網易考拉海購等雖然都在拓展海外倉的數量,但依然將核心建立在保稅倉的原因。
難點二,如何更快的制造爆品,推廣爆品。時間和效率無疑是跨境電商的利器,但這份利器也需要施展的舞臺,如何打破消費者的信息不對等障礙是每一家跨境電商平臺一直在應對的課題。對于這份課題,不同跨境電商平臺給出了不同的答案,網易考拉海購依靠網易的媒體優勢,天貓和京東利用母平臺的流量優勢,而聚美和創業型企業往往打算通過網絡紅人和社區經濟來應對。
在這其中,最尷尬的可能就是海外代購。不僅朋友圈經濟一直備受質疑,大量的SKU也存在難驗真假的頑疾,再加上較長的購物時間以及入關時的抽檢,很難想象這種購物體驗會成為跨境電商行業的主流方式,而“稅改”后類似模式的瘋狂發聲也只能理解為一種渾水摸魚。
難點三,如何消化成本、降低價格、減少與一般進口貿易的價格劣勢。過去,跨境電商憑借倉儲和管理優勢獲得了平均兩位數的利潤,遠高于一般電商行業的水準。但在稅改新政后,跨境電商行業必須要壓低售價和運費,跨境電商必須走薄利多銷的道路來對抗一般進口貿易。
“稅改延期一年”當然是個好消息,但也有可能是溫水煮青蛙,在大環境和難點面前,究竟哪一個平臺能爆發出最大的能量去贏得生存和市場,我想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
整理自:虎嗅網,版權聲明:轉載此文請標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并請附上出處(轉載自快法務)及本頁鏈接。未按照規范轉載者,快法務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