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一時之間成為熱議話題。”互聯網+“
什么是“互聯網+”?
國家報告中這樣定義,“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施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互聯網+”的實際意義?
“互聯網+”是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對商業業態不斷升級改造。
部分互聯網企業需要實現快速落地
“互聯網+”應該積極尋求切入傳統市場的機會,實現互聯網企業的盈利模式。很多互聯網企業已經擁有很好的用戶數量、數據,但是無法形成良好的商業模式。 “互供應鏈平臺構架需要不斷專業化。
專門設計和研究供應鏈的互聯網服務商會成為構成傳統企業新商業模式主架構部分的服務者,“互聯網+”是幫助企業、行業轉型,實現供應鏈的互聯網化,也是對供應鏈的優化與升級。供應鏈涉及物流、現金流等各種維持企業運營的重要因素,改造的困難程度與重要性是不言而與的。如何成功實現傳統供應鏈模式改造,對服務商的專業性有著更高的要求。
“互聯網+”服務商不斷發展。
在互聯網背景下,第三方服務企業會不斷涌現,他們是產業前端和后端的接者,通過實現消費者和企業的對接獲取服務費用以及相應增值費用。“互聯網+”的服務商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單個服務項目經營,二是不斷發展成為多個服務項目的的綜合,
平臺型電商及生態型電商會提供相應的機會。原有相應平臺如淘寶、京東或區域性平臺等會在互聯網技術、互聯網經驗、渠道上優勢會與傳統非互聯網行業實現互補。
“互聯網+”更好的實現生態與平臺的連接,更有利于行業的整體升級。促進經濟不斷發展。
“互聯網+”下的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不斷形成
專業技術從業者指的是成熟的技術人員及運營人員,以及培訓上崗的人員。從事“互聯網+”服務商的工作,需要有互聯網思維模式,能夠整體規劃思路同時一個具體而擅長的領域比如運營、技術等。 “互聯網+”背景下對于專業人數、專業性的要求,也需要不斷培訓新員工實現人員專業化。
“互聯網+”助力國家提升綜合國力的長遠目標。
2015年5月8日,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強調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中國把“互聯網+”納入國家行動計劃。傳統產業和消費的轉型升級,需要依賴互聯網;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也需要借力實體經濟。互聯網企業與實體經濟不斷合作發展,提高我國的生產能力、創造能力,加快經濟發展。 “互聯網+服務”在2014年中國一大批服務類O2O公司不斷崛起。接下來,從生產制造和流通端改進原有方式的價值會更加凸顯。
“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對于創業者、傳統行業、國家經濟提供了不少的新的機會,我們要合理利用互聯網技術以及平臺形成良好的商業模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