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網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上半年完成融資的P2P平臺僅33家,其中B輪(含)之后的平臺有15家,A輪或Pre-A的有18家。但從融資的金額來看,5家平臺的融資額超過10億元,巨額融資開始出現;五家平臺均為B輪或之后,且成交量均突破200億元,資本集中到大平臺。
多位業內人士預測,P2P的投資高潮已經過,不會有太多資本繼續進入,但是目前行業內獨角獸企業已經顯現。經過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的梳理,行業必將迎來第二春。
上半年僅33家P2P平臺獲新融資 資本熱潮落幕獨角獸已現

上半年僅33家平臺完成融資 投資潮落幕
中國網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上半年完成融資的P2P平臺僅33家。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5月底,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為2396家。而銀率網數據顯示,6月份沒有新成立的平臺。這意味著,僅1.46%的平臺完成了新一輪融資。
值得注意的是,據網貸天眼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共有258家平臺完成了融資(A輪和A輪以上),2014年也有104家。相比去年和前年,上半年P2P行業的融資筆數大幅度減少。
投融資中介服務平臺因果樹金融創新總監王曉鳴分析指出,數據顯示,整個P2P網貸行業獲融資平臺數量在走低,證明它在行業周期上已不屬于朝陽行業。“種子輪基本上沒戲了,” 王曉鳴直言。
短融網CEO王坤也認為,在過去的幾年里面,有價值的平臺都已經被資本挖掘了一遍,投資減少是正常的。“p2p的投資高潮已經過去了,應該不會有太多資本繼續進入這個行業。”王坤如是說。
理財范CEO申磊表示,“需要承認的是,資本市場對網貸領域肯定是變得比較謹慎了。”但他強調,今年P2P融資案例較往年降低,并不就意味著資本趨冷了,而是資本市場投資策略從量到質的一個過渡階段。
巨額融資顯現 行業出現“獨角獸”
數據顯示,上半年完成融資的平臺中,B輪(含)之后的平臺有15家,A輪或Pre-A的有18家。從獲得融資的金額來看,5家平臺的融資額超過10億元,巨額融資開始出現。五家平臺中,三家為B輪,C和D輪各一家。五家平臺的成交量均已突破200億元,資本集中到較大的平臺。
王曉鳴分析指出,在整個行業獲融資平臺數量走低的情況下,融資金額卻明顯升高。證明行業里出現了即將上市的或者獨角獸企業的融資事件。
實際上,陸金所1月18日宣布近期完成12.16億美元融資,融資完成后,估值已經達到185億美元。中銀集團投資有限公司、國泰君安證券(香港)有限公司、民生商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等多家境內外優質機構投資者及企業機構成為此次融資認購方。而陸金所董事長計葵生也公開表示,最快會在2016年下半年啟動IPO計劃。
借貸寶在1月份宣布獲得25億元B輪融資,估計達到500億元;微貸網在5月份完成10億元C輪融資,草根投資6月份也獲得10億元B輪融資;桔子理財母公司分期樂則在6近日宣布,獲得2.35億美金的D輪融資,估計達到200億元。
投之家CEO黃詩樵向中國網財經記者透露,目前對P2P平臺的估值方法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按照網貸平臺的貸款余額進行估值,貸款余額差不多P2P網貸平臺的估值;第二種,是按照交易量來估值;第三種,則是按照活躍投資人的數量估值。
在創投圈,估值超過60億元人民幣的公司便被成為獨角獸企業。陸金所和分期樂已經是當之無愧的“獨角獸”。另據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27日,微貸網在的待還金額55.64億元,團貸網為72.89億,按照第一種估值方式,兩者也基本符合獨角獸公司的標準。
P2P行業不再受資本追捧 原因何在?
距2007年國內第一家P2P平臺拍拍貸上線,已過去九年。而近幾年P2P平臺數量達到4000多家,資本的追捧是重要原因之一。但數據卻顯示,今年上半年僅有33家平臺完成新一輪融資,資本熱潮降溫的原因何在呢?
現實情況是,自2015年下半年開始,互聯網金融行業負面不斷。e租寶、中晉資產、大大集團、鑫琦資產、融宜寶、易乾財富等百億平臺的倒下,到近期涉嫌非法集資被查的惠州最大P2P平臺e速貸等事件,P2P網貸似乎成為過街老鼠。與此同時,監管層也開始對行業進行集中整治,多項整治措施密集出臺,行業將遭受更多滌蕩。
對于資本降溫的原因,黃詩樵分析認為,目前整個資本市場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確實降溫了不少。一個是因為股災過后,資本市場降溫的效應顯現,資本趨于謹慎;第二是,互聯網金融行業負面頻發,在資本市場也在急遽降溫,目前基本上降到了“冰點”。
行業不再受追捧,監管風暴來襲,是否意味著行業不再有機會?多為業內人士指出,行業會出現第二春。
申磊認為,短期來看,因為政策環境的原因,合法合規將成為考驗平臺的第一門檻。長遠來看,待監管完善之后,判斷平臺優劣的重要因素依然是風險控制和金融創新,金融創新更是推動中國金融改革、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力量,也是吸引資本市場的重要因素。
黃詩樵直言,P2P目前生命力依然還很旺盛,今年年底完成清理整頓后,行業會迎來發展的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