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期,萬科的股權之爭,被鬧得沸沸揚揚。更有甚者認為,曾經的萬科與寶能之爭,已然逐漸演變為萬科與華潤之爭,而這一結局究竟如何收場,仍然存在不少的變數。
實際上,對于萬科股票來說,早已被投資者,尤其是資深投資者所認識。時下,雖然深證成指成份股經歷了一輪比較大的擴容,但萬科A股票作為頗具市場影響力的上市公司,其對深市,乃至整個A股市場的影響,還是舉足輕重的。
但是,縱觀萬科股票的股權結構,卻與不少上市公司存在比較大的差別,即其股權卻顯得相對分散,而它也是A股市場中為數不多的大眾持股模式。對此,作為大股東長期持股比例偏低的現象,這恐怕成為了此次寶能系趁機入駐的漏洞之一。
其實,我們可以回顧過去一兩年的時間,寶能系進駐萬科股票的速度,也是尤為驚人。其中,自15年年初起,寶能系就開始盯著萬科的股份,并逐漸試探性的布局,而在去年7月份之后,寶能系的布局速度也明顯加快,并最終達到目前24.29%的持股比例。截至目前,寶能系僅僅耗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能夠穩坐萬科大股東的席位,而這一舉動,也讓萬科的股權之爭處于前所未有的困局之中。
面對如此困局,本月中旬,萬科則召開了董事會,擬通過發行股份的方式來購買深圳地鐵集團所持有的前海國際100%的股權,而萬科也于6月18日前后的時間,把相關的重組預案提交至深交所。如果按照深交所的審核進程,則往往預示著萬科A股的復牌時間也為時不遠了。
但是,換一種角度來思考,如果這一重組預案得以確立,則實際上意味著萬科大股東也將會再度讓位,而同時也會削弱市場中各大持股股東的股份比例。由此一來,可以預見,若重組預案能夠獲得通過,則意味著華潤、寶能等相關重要股東的持股比例會隨之下降,而此舉無疑直接傷害了持股股東的利益。此時此刻,作為時下萬科大股東的寶能系,也發出了反對的聲音,而讓市場感到意外的是,在此之后,寶能系更是提議罷免王石等管理團隊。
由此可見,此次風波事件,更是讓萬科的股權之爭推向了高潮。時至今日,萬科股權之爭仍然在激烈地上演,但最終結果如何,仍然需要進一步地觀察。但是,通過此次萬科的股權之爭事件,實際上也讓我們開了眼界,而對于已經發行上市,或急于發行上市的企業而言,這一次股權之爭風波,更是為他們敲響了警鐘,引起他們的警醒。
上市是一把雙刃劍,已經或打算上市的企業應該怎樣做?
事實上,在萬科股權之爭的背后,大家關注更多的,還是大股東席位花落誰家、王石管理團隊可否繼續留任等核心問題。但是,借助此次事件,實際上也給我們傳遞出一個重要的信號,即上市并非只有好處,而企業上市之后的風險還是值得我們去重視的。或許,用簡練的語言來描述,即上市就是一把雙刃劍。
在國內A股市場,企業得以發行上市,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從受理、預披露、反饋會、見面會、預先披露更新,到初審會、發審會,封卷、會后事項補充等,這一系列的流程足以讓企業耗費數年的等待時間。與此同時,在企業等待的過程中,仍需要及時提交補充更新材料,而一旦達不到相應的要求,則企業很可能需要重新排隊,再度耗費上巨大的人力、財力、時間等成本。
至于部分仍未達到國內IPO發行標準的企業,則不得不考慮遠赴海外市場發行上市以及到新三板市場掛牌上市的問題了。但是,鑒于前者,因海外市場違規成本很高,一旦企業涉嫌違規行為,則很容易遭到投資者集體訴訟等風險,對于企業發展而言,上市承擔的責任遠大于融資的規模。至于后者,新三板市場日均成交量低迷,且流動性相對受限,由此影響到新三板企業的掛牌積極性。至于近期落地的新三板分層政策,雖然劃分了基礎層與創新層,且設定了一定的層級調整,但對于掛牌企業而言,這并不足以滿足其融資的需求,或許對于部分有幸進入至創新層的掛牌企業,它們更看中的是未來轉板機制的加速推進,以滿足其更好的融資需求。
來源:快法務,版權聲明:轉載此文請標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并請附上出處(轉載自快法務)及本頁鏈接。未按照規范轉載者,快法務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